“学生像一条湍急的河流,我无法命令它改变流向,但我可以观察它、理解它,为它修建水渠与舟楫,引导他们积蓄能量,奔涌向更开阔的天地。”这是芜湖学院人文教育学院青年教师范显芬的育人感悟。作为深耕教学一线近9年的专任教师,她始终以“真”为教育信念,在学前教育领域探索成长,用热爱与坚守,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“同行者”。
以“真”立教,贴近学生心
“想成为教师,是因为从小就喜欢、也擅长和小朋友相处,孩子的天真可爱,让我愿意投身儿童教育事业。” 谈及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契机,范显芬的回答朴实又真挚。从本科到硕士的专业深耕,再到近9年的教学生涯,她始终秉持“真”的教育信念 —— 做“真人”、行“真事”。
2016年7月入职以来,范显芬经历了从“教师兼辅导员”到“专任教师”的角色转变,但“围绕学生、服务学生”的初心从未改变。第一次担任2016级学前教育专业辅导员时,她与尚显稚嫩的学生双向奔赴:主动走进食堂、寝室倾听需求,以最真实的姿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。最终,这届学生在考研与就业中均取得优异成绩。而这段经历,也让她更加坚定一个理念:“了解学生,是做好教学的前提。”
知行润课,温蕴课堂魂
“希望每个来上课的同学,都觉得时间没有浪费。”这是范显芬设计课程时的核心目标。作为《中国教育史》《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实践》等课程的主讲教师,她始终在教学中平衡“理论厚度”与“实践温度”,其中坚持了5年的“学习通积分评比”机制,更是成为课堂里的“暖心亮点”。
她将“课前复述”“课堂抢答”“前排加分”等环节赋予不同分值,学期末为积分前三的学生送上专属礼物——曾在课程最多的学期,她一口气送出21份鼓励。这份用心,不仅让学生更重视课堂过程,更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教师的关爱,课堂上的欢声笑语也渐渐成为常态。
更具突破性的,是她对《中国教育史》的教学改革。面对学生“学这个对当老师有什么用”的疑问,范显芬敏锐意识到传统“知识灌输”模式的局限。她重新构建教学设计,以“问题导向”为核心:不再单纯讲解 “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什么”,而是让学生通过演绎孔子的历史故事,亲身感受经典教育理念的魅力。这样的改变,让学生真正理解了知识的“意义感”,原本枯燥的历史课,也变得生动鲜活起来。
研赛共进,古今相交融
“个人努力与学校平台同频共振,才有了今天的成绩。”回顾竞赛与科研之路,范显芬始终心怀感恩。入职以来,她在辅导员技能大赛、青年教师技能大赛、课程思政优质课程评比等赛事中稳步前行,从校级一等奖到省级三等奖,一步步站上更高的舞台。
今年,她代表学校参加安徽省第七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,最终荣获文科组二等奖。这份成绩的背后,既有学校为年轻教师提供的“试错空间”与“亮相机会”,更离不开她挤时间备赛的执着——她“不放弃、尽力做到最好”的劲头,甚至深深打动了被她指导备赛的学生。
比赛中,范显芬展现出独特的教学思路:将王安石的人才理论与当代人才战略相关联,用知识图谱等智慧教学手段诊断学情,真正实现“古今交融”。正如人文教育学院副院长刘雅莉的评价:“她非常擅长以‘古’鉴‘今’,能从浩如烟海的教育史中,提炼出与当今学前教育实践紧密相连的生动案例。”如今,她已发表多篇学术论文、斩获3项省级教学奖项,在科研与教学的相互促进中持续突破。
赋能成长,伴生共前行
“获奖是‘果’,能力成长才是‘因’。”在指导学生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时,范显芬始终聚焦核心能力培养,不急于追求奖项,而是引导学生提升个人综合能力。如注意培养学生跨学科整合与团队协作能力,鼓励组建跨专业团队,用“通用语言”高效沟通。范显芬指导的计算机设计大赛作品《王贞仪·铜钱丈天破桎梏》就是一次跨学科的蜕变。这个作品最初是由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发起,但是复杂的编程语言、平淡的演示视频等成为了摆在学生面前的巨大鸿沟。于是她们决定打破专业的壁垒,主动寻求变革。刚开始她们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伸出了橄榄枝,又邀请新闻学的伙伴加入了阵营。就这样,一支全新的、多学科交叉的团队诞生了。最终这组作品突破计算机设计大赛省赛,闯入国赛,荣获数媒动漫与短片组全国赛三等奖。
从学前教育的学习者到教育实践者,从“全面陪伴”的辅导员到“专业引路”的专任教师,近9年的教育路上,范显芬始终以学生为中心,在“教”与“学”的双向成长中,保持着对教育事业的敬畏与热爱。这份育人情怀,如同不灭的光,将继续照亮她未来的教育征途。
(供稿 大学生记者团 李美婷 孙惜然)